每年正月表演的“确山铁花”又叫打铁花,是流传于确山县境内及周边地区的民间传统烟火,起源于北宋,鼎盛于明清,至今已有千余年的历史。
最早的确山打铁花活动,充满道教的色彩和行业的特征。
宋代崇尚道教,确山县境内的老乐山,曾是道教的圣地,道教庙观遍布全县,仅乐山一处,就有“九宫二观一拜台”之称。
社会上的金、银、铜、铁、锡五门工匠,与道士共同敬奉的是一个祖师——太上老君,所以,工匠们与道士们可谓师兄弟。
“打铁花”初源于工匠们的祭祀活动。
遇到道教的重大庆典,道士们也会出钱出物,请工匠们举办“打铁花”,为道教增添光彩。
这无形中促进了“打铁花”活动的开展。
显而易见,“打铁花”的最初目的一是为了展示本行业的气派,取悦于群众,扩大影响,等于做一次广告;二是讨个吉利,利用“花”与“发”的谐音,取“打花打花,越打越发”之意,象征着事业发达兴旺。
表演起来惊心动魄打铁花虽然好看,但表演起来却惊心动魄,极具危险性。
“打铁花”很有讲究,要在一个宽阔的场地上搭起一个丈余高的大棚,称为“花棚”,花棚顶铺一层新鲜的柳树枝,树枝上绑满各种烟花、鞭炮等。
“花棚”顶部正中竖起一丈余高的杆子,称为“老杆”。
“老杆”顶上绑上鞭炮、烟花等,称为“设彩”。
花棚旁边立一座熔化铁汁用的熔炉,把事先准备好的生铁化成铁汁待用。
打铁花时,先把铁汁注入事先准备好的“花棒”,即一根拳头粗细、一尺多长的新鲜柳树棒,棒的顶端掏有直径3厘米大小的圆形坑槽,用以盛放铁汁。
打花者一手拿着盛有铁汁的“花棒”,一手拿着未盛铁汁的“花棒”迅速跑至“花棚”下,用下棒猛击上棒。
十几个“打花”者一棒接一棒,一人紧跟一人,往来于熔炉和花棚之间,棒中的铁汁冲向“花棚”后,遇到棚顶的柳枝立刻迸散开来,铁花又点燃了棚上的鞭炮、烟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