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立富:从23日开始,北方多地出现了35摄氏度的高温。
整个华北大部分地区,包括黄淮、江淮、江汉、西北地区都出现高温。
本次高温天气的中心位于华北的中南部到黄淮一带,也就是在华北平原。
北京、天津,还有河北、山东、河南一带温度最高,24日的气温都超过了37摄氏度以上,在河北西部,还有河南北部一带,从24日下午14时的温度看,都已经达到了40度,而这可能还不是最高温度。
北京南部地区气象台观测到24日下午14时的气温是38摄氏度,城区气温可能更高。
记者:与历史同期相比,有没有某些地区突破了高温的极值? 何立富:刚得到了最新消息,24日北京南郊观象台最高气温为39.6摄氏度,与历史上6月下旬的最高气温来比较,北京已经突破了历史极值39.5度。
河北中南部,河南北部等地24日的高温天气也已经超过了40度,尽管还没有突破历史极值,但是已经比较接近了。
预计华北平原一带今天高温的强度还将持续甚至更强,特别是京津地区、河北、河南的局部地区,有可能接近或突破历史极值。
记者:这次的高温天气是由什么原因导致的? 何立富:近期尤其是近一周以来,我国南方的降雨主要出现在江南华南;而北方地区则没有明显冷空气活动,受偏北气流控制,北方大部分地区基本以晴热天气为主,太阳辐射增强,蒸发作用加大,导致近地面大气明显增温。
同时,位于中亚地区的大陆干暖气团近两天不断东移,目前已经控制了长江以北大部地区。
势力强大的大陆暖气团加上地面晴空辐射的共同作用,使得北方地区出现了这种大范围的比较极端的高温天气。
可以说,这种情况和长江中下游地区的“非典型”梅雨天气有关。
按理来说,6月下旬到7月中旬,应该是江淮流域的梅雨季节,此时北方地区的天气相对来说不会这么炎热。
反而应该是华南、江南南部一带出现高温闷热天气。
尽管6月20日以后,浙江、上海等地都宣布“入梅”,但从目前的降水情况来看,上一周的主要降雨发生在江南和华南地区,长江中下游的梅雨并不是很典型,可以说是“非典型”的梅雨,导致了淮河以北地区出现了这种比较极端的高温天气。
这种“极端”,表现在这段时间的温度接近历史的极值,另外,雨带并不位于长江中下游而长时间位于华南江南,都属于异常现象。
28日以后高温天气将得到缓和 记者:本次高温天气将持续多久? 何立富:在受到比较强的冷空气主体影响、形成降水天气之前,这种高温天气还会维持几天。
在华北地区,特别是在京津、河北地区,预计25号、26号,可能会维持这种高温天气。
预计在27号以后,有一股弱冷空气南下,部分地区如华北中北部会出现降雨,这一带的高温天气将有所缓和。
而大范围的冷空气南下要到28号以后,也就意味着黄淮、江淮、汉水一带的高温实际上要到28号以后才能缓和。
到那时,长江中下游才会出现真正典型意义上的梅雨,大范围的雨带就会维持在长江中下游这一带。
到那时,北方地区的冷空气相对比较活跃一些,所以不会出现这种高温天气。
记者:28日以后,长江中下游出现典型意义的梅雨,我国将呈现出什么样的天气特点? 何立富:28号以后,真正梅雨期的雨带才开始出现。
冷暖空气的交汇处,将位于江淮地区一带或在长江中下游一带。
那时,天气的特点为典型梅雨的特点,雨带将从四川盆地东部一直到长江中下游一带,北方相对来说则比较凉快一些。
之后的高温天气,将出现在华南和江南等地;由于受到海洋性暖气团的控制,南方的高温天气表现除了温度较高之外,还非常闷热。
北方地区相对来说,反而不会出现这么强的高温。
而降水则主要在长江中下游一带,这就是真正意义上的梅雨。
而在本次高温天气中,由于冷空气较弱,受干暖气团的控制,空气湿度比较小,这就是为什么大家觉得虽然温度高,但是不会像南方的闷热那么难受。
记者:预计本次高温天气将产生什么样的影响?会不会演变成极端天气事件? 何立富:所谓的极端天气事件,是指这种天气将会带来比较严重的灾害后果。
中央气象台今天发布的是高温橙色警报而不是最高级别——红色警报,主要考虑到这次高温天气的影响和持续时间。
通常,在某个地方,高温已经持续很长时间,而且还将加剧,尽管温度不是太高,但是其影响后果可能会越来越严重,我们在预报时会将预警升级。
而这次高温天气在大部分地区的持续时间不是很长,不会带来特别严重的后果,也不会给电力、生活用水等生产生活方面造成比较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