偏旁是合体字的结构单位。
从前称合体字的左方为「偏」,右方为「旁」;现在把合体字的组成部分统称为「偏旁」。
位于字的左边,叫「左偏旁」;位于字的右边,叫「右偏旁」。
在汉字形体中常常出现的某些组成部分。
如:“位、住、俭、停”中的“亻”,“国、固、圈、围”中的“囗”,“偏、翩、篇、匾”中的“扁”,都是偏旁。
传统的汉字结构学说里,根据汉字的构成单位把汉字分成 独体字、合体字两类。
独体字(日、月、牛、羊、上、下等)由笔画构成,合体字(休、取、涉、森、竿、架等)则由偏旁构成。
所以,偏旁是传统汉字结构学说里的一个名称,指的是“六书”中会意、形声字里的组成部分,或表义或表音。
如“休”中的“亻”和“木”,“取”中的“耳”和“又”,“架”的“加”和“木”等。
偏旁由笔画构成,比笔画高一个层次。
偏旁还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分类。
如是否成字的,是否复合可再分的等。
六书分析方法已不完全适用于现代汉字,因此文字学界构建了汉字结构分析的新系统,这个系统是:笔画-部件-整字。
与以前不同的是新系统提出了“部件”。
部件同偏旁一样,也是介于笔画和整字之间 的汉字基本结构单位。
与偏旁不同的是,它着眼于所有现代汉字的字形结构,不仅仅是“六书”中的会意形声,也不仅仅指具体有表音表义的构字成分。
如简化字“云”中的“二”、“ㄙ”,“竖”中的“ㄧㄧ”、“又”、“土”并不都是偏旁,但它们都是部件。
又如 “薅”由“ 艹、女、辰、寸”四个部件组成。
绕开了生僻字及不好称说的偏旁。
把汉字分解为部件可以使通用汉字的基本结构单位减到五、六百个,大大减少了中文信息处理的困难。
部首原则上是表示一组文字的共通意义,部首所在的位置并不一定。
例如「鸟部」有「鴃」「鸠」「凫」「莺」等字,无论在哪个位置都无碍其分类在「鸟部」内。
汉字的90%是形声字,形声字是由表示意义的「形符」与表示发音的「声符」组成的。
形声字多使用意符为部首,有助于容易判断部首的部分。
例如,「教」字的「孝」是声符、「攵」是形符,所以归在「攴部」。
「牧」字的「攵」是声符、「牛」是形符,所以归在「牛部」。
「阀」字的「伐」是声符、「门」是形符,所以归在「门部」。
但「闻」字的「门」是声符、「耳」是形符,所以归在「耳部」。
然而,会意字则是完全由「形符」所组成,所以难以判断何者为部首。
例如,「相」是木与目构成的会意字,虽然归在「木部」「目部」均可,但康熙字典、说文解字都将他归在「目部」里,增加了不少检字难度。
《康熙字典》的部首限制在214个,为求搜寻的方便,有些部首的归类与字义无关。
例如按照原则,所有象形字都应该自成部首,但这样会造成很多象形文字的部首只有这个字。
所以像是「甲」「申」「由」这些象形字,全部都归类到了「田部」。
另外,甚至有「亠部」这种原先没有的文字,专做字形分类用而制造的部首。
部首分类的实际方式并没有定案,同一个汉字在不同字典里可能分类到不同部首。
一般来说,通常正统还是以康熙字典为主,但部份字典编辑者,会依造自己的理念加以调整。
例如为了易查,调整「化(传统属匕部)」「相(传统属目部)」的部首,或是调整康熙字典的不合理,将「章」「意」从「立部」改归「音部」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