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类风湿性关节炎检查一般要根据患者的病情来做检查。
⑴血常规等检查:一般有轻度至中度贫血,为正细胞性贫血,如伴有缺铁,则可为低色素性小细胞性贫血。
白细胞数大多正常,在活动期可略有增高,偶见嗜酸性粒细胞和血小板增多。
贫血和血小板增多症与疾病的活动相关。
多数病例的红细胞沉降率(血沉)在活动性病变中常增高,可为疾病活动的指标。
血清铁、铁结合蛋白的水平常减低。
⑵免疫球蛋白检测:血清白蛋白降低,球蛋白增高。
免疫蛋白电泳显示IgG、IgA及IgM增多。
C反应蛋白活动期可升高。
⑶类风湿因子及其他血清学检查:类风湿因子包括IgG型RF、IgM型RF、IgA型RF,和IgE型RF等类型。
IgM-RF高滴度阳性病人,病变活动重,病情进展快,不易缓解,预后较差,且有比较严重的关节外表现。
类风湿因子阴性不能排除本病的可能,须结合临床。
近来发现风湿性关节炎患者血清中抗类风湿性关节炎协同核抗原抗体(抗RANA抗体)的阳性率(93%~95%),明显高于其他各种类型关节炎的患者(约19%0)及健康人(约16%),可作为诊断类风湿性关节炎的一项有力证据。
抗核抗体在类风湿性关节炎的阳性率10%~20%。
血清补体水平多数正常或轻度升高,重症者及伴关节外病变者可下降。
⑷关节腔穿刺:可得不透明草黄色渗出液,其中中性粒细胞可增高,细菌培养阴性。
疾病活动可见白细胞浆中含有类风湿因子和IgG补体复合物形成包涵体吞噬细胞,称类风湿细胞(regocyte)。
渗出液中初体的相对浓度(与蛋白质含量相比较)降低,RF阳性。
X线检查:早期患者的关节X线检查除软组织肿胀和关节腔渗液外一般都是阴性。
关节部位骨质疏松可以在起病几周内即很明显。
关节间隙减少和骨质的侵蚀,提示关节软骨的消失,只出现在病程持续数月以上者。
半脱位,脱位和骨性强直后更后期的现象。
当软骨已损毁,可见两骨间的关节面融合,丧失原来关节的迹象。
弥漫性骨质疏松在慢性病变中常见,并因激素治疗而加重。
无菌性坏死的发生率特别在股骨头,亦可因用皮质类固醇治疗而增多。
类风湿性关节炎的治疗方法: 一般治疗:卧床休息,夹板固定,理疗。
2、药物治疗: ①中药外用贴剂,目前最好的是藏药立正消痛贴,效果突出,并且没有任何副作用; ②皮质激素:因能引起耐药性及大量并发症只用于难处理者,如进行性严重关节破坏者; ③免疫抑制药物,如环磷酰胺、甲氨蝶呤等,但有一定副作用和毒性。
3、手术治疗:目前,在该病的各期,不论疾病的活动性是否完全控制,均可考虑施行手术治疗,如膝关节滑膜切除,可清除病灶,解除疼痛,并可恢复功能。
晚期,可行矫正畸形或改进关节功能手术,如截骨术、关节融合或人工膝关节置换。
但费用较昂贵。
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应注意: 加强锻炼,增强身体素质。
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如保健体操、练气功、太极拳、做广播体操、散步等,大有好处。
凡坚持体育锻炼的人,身体就强壮,抗病能力强,很少患病,其抗御风寒湿邪侵袭的能力比一般没经过体育锻炼者强得多。
2、避免风寒湿邪侵袭。
要防止受寒、淋雨和受潮,关节处要注意保暖,不穿湿衣、湿鞋、湿袜等。
夏季暑热,不要贪凉受露,暴饮冷饮等。
秋季气候干燥,但秋风送爽,天气转凉,要防止受风寒侵袭。
冬季寒风刺骨,注意保暖是最重要的。
3、注意劳逸结合 饮食有节、起居有常,劳逸结合是强身保健的主要措施。
临床上,有些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的病情虽然基本控制,处于疾病恢复期,往往由于劳累而重新加重或复发,所以要劳逸结合,活动与休息要适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