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阳修为什么叫六一居士的原因(欧阳修为什么叫六一居士)

导读 六一由来公集三代来金石刻为一千卷。在滁州的时候,自号醉翁。晚年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

六一由来公集三代来金石刻为一千卷。

在滁州的时候,自号醉翁。

晚年号六一居士,曰:吾《集古录》一千卷,藏书一万卷,有琴一张,有棋一局,而常置酒一壶,吾老于其间,是为六一。

(《三朝言行录》)虚心求教  宋庆历五年(公元1045年),欧阳修被贬滁州任太守。

此后,他时常闲游山水,并与附近琅琊寺的智仙和尚结为好友。

为便于他游览,智仙和尚带人在山腰盖了座亭子。

亭子建成那天,欧阳修前去祝贺,为之取名为“醉翁亭”,并写下了千古传诵的散文名篇《醉翁亭记》。

文章写成后,欧阳修张贴于城门,征求修改意见。

开始大家只是赞扬,后来,有位樵夫说开头太罗嗦,便叫欧阳修到琅琊山南门上去看山。

欧阳一看,便恍然大悟,于是提笔将开头“环滁四面皆山,东有乌龙山,西有大丰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诸山,林壑尤美”一串文字换上“环滁皆山也”五个字。

如此一改,则文字精练,含义倍增。

行文求简  欧阳修在翰林院任职时,一次,与同院三个下属出游,见路旁有匹飞驰的马踩死了一只狗。

欧阳修提议:“请你们分别来记叙一下此事。

”只见一人率先说道:“有黄犬卧于道,马惊,奔逸而来,蹄而死之”,另一人接着说:“有黄犬卧于通衢,逸马蹄而杀之。

”,最后第三人说:“有犬卧于通衢,卧犬遭之而毙。

” 欧阳修听后笑道:“像你们这样修史,一万卷也写不完。

”那三人于是连忙请教:“那你如何说呢?”欧阳修道:“‘逸马杀犬于道’,六字足矣!”三人听后脸红地相互笑了起来,比照自己的冗赘,深为欧阳修为文的简洁所折服。

文风严谨  据《宋稗类钞》记载:有一次欧阳修替人写了一篇《相州锦堂记》,其中有这样两句:“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

”交稿后,他又推敲了一下,觉得不妥,便派人骑快马将稿子追回,修改后再送上。

来人接过改稿,草草一读,很是奇怪:这不还和原稿一模一样吗?仔细研读后才发现,全文只是将“仕宦至将相,富贵归故乡”改成了“仕宦而至将相,富贵而归故乡”,快马追回的只是两个“而”字。

但他反复吟诵后,才发现个中妙处。

原来,改句中增加了两个“而”字,意义虽未改变,但是读起来语气由急促变为舒缓,音节和谐,增加了语言抑扬顿挫的音乐美。

“修”与“羞” (此事真假存疑) 从前,有一个单科秀才,总是觉得自己了不起,文如锦绣,诗如莲花。

四下张望,只有一个叫欧阳修的,能和自己相比。

一日,这秀才背起行囊,拿了一张地图,要对欧阳修进行文学访问。

那真是,一脸得意,万种豪情。

心想,定要访他个哑口无言,乖乖地亮出免战牌。

说话间,秀才来到河边,上船的时候,歪脑袋看见一棵枇杷树,好秀才,出口成吟:“路旁一批杷,两朵大丫杈。

” ——要说嘛,这秀才的前两句还是挺顺当的,可不知怎么,总是后劲不足,后面就憋不出来。

要说天下的事儿,就是一个巧。

正巧欧阳修也来过河,随口说道:“未结黄金果,先开白玉花。

” 秀才一听,拱手赞道:“想不到老兄也会吟诗,对得还不错,不失我的原意。

这可是诗人兴会了。

” 说话间,船老大已经开船了,批杷树渐行渐远,秀才见河中有一群鹅,有的鹅潜水,有的鹅灌水,诗兴又起,脱口念道:“远看一群鹅,一棒打下河。

” 话说秀才两句出口,又没词儿了。

欧阳修顺口接道:“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   秀才大喜:“嗬!看来老兄肚子里还真有点货,竟能懂得我的诗意。

那秀才大步流星,从船头跨到船尾,向欧阳修伸出双手,一边跑一边说:“诗人同登舟,去访欧阳修。

”欧阳修连忙把双手高高拱起: “修已知道你,你还不知修。

”。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