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无意掺和“315”的,不是因为清高,只能说是传统媒体人的最后一点倔强。
这个全称“国际消费者权益日”的日子,本意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消费者权益。然而,发展至今,即便是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央视“315晚会”,也已经变了味儿,成为被调侃的对象。还有几个人会真正相信,“315”是为了更好的舆论监督?
连“315晚会”都已经没有太大的存在感,靠群发短信提醒
这是媒体行业的悲哀。作为从业者,本不应自己撕开这个伤疤。毕竟,吃饭砸锅,太不地道。
然而,再看看当下的大环境:疫情进入第三年,却迎来了最严重的反弹,对工作和生活造成了非常大的影响,随便看看朋友圈,很多地方已经停工停产;股票和基金一泻千里,财富不断缩水的焦虑困扰着很多人;从汽车行业的角度看,疫情带来的影响,再叠加芯片短缺、原材料价格上涨等因素,让汽车行业也迎来了有史以来最严峻的挑战。
主机厂的日子不好过,牵连的是产业链上下游几千万人的生计。
媒体也是这个产业链条中的一环。而对于汽车媒体而言,当下无法逃避的、残酷的现状就是——僧多粥少。要想在日益内卷的媒体环境中获得“甲方爸爸”的关注,要么打造自己无可取代的核心竞争力,要么就只能通过“舆论监督”。
于是乎,日子越困难,负面新闻就越多。这几天,不少车企朋友因为“315”忙得晕头转向。但坦率地说,这个“棒子”只打在媒体身上,不公允,也不客观。
最近,一个同样从传统媒体转型到新媒体的同行跟我说:“很多车企就是贱骨头,你对他好,他视而不见;你写他负面,立马来找你。”这个媒体同行“话糙理不糙”,很多车企,一看到负面就赶紧扑上去灭火,所以“315”前后忙得人仰马翻,但冷静地问一句:“达到效果了吗?”
一些无关痛痒的负面“铲掉”了,但更大的负面正在孕育,生生不息。
这是个恶性循环。众媒时代,期待只有一边倒的赞歌是永远不可能存在的,无论哪个企业。因此,企业要学会与所谓的“负面”共存,有则改之、无则加勉,而不是见不得一点点不同的声音,看到所谓的负面就像清理狗皮膏药一样,恨不得第一时间铲除。
这是车企高管应该与时俱进的地方。事实上,经常有公关朋友吐槽,其实他们知道一些恶意负面没有什么影响力,但领导有“新闻洁癖”,只能无奈去处理。但“铲负面”的结果就是,负面如雨后春笋,越来越多。这种情况就导致了前面的同行所说,写100篇正面稿子不如一篇负面管用。
劣币驱动良币,是目前行业生态让人痛心疾首的地方。
过去几年时间,不少企业导入三缸机,而且不少三缸机确实做到动力更强、油耗更低,而且也基本不存在抖动等问题。然而,在很多短视频网站上,负面却如潮水般涌来,对企业正常营销节奏造成了非常大的干扰,最后,一些企业不得不打乱自己的传播体系、规划和节奏,彻底被人牵着鼻子走。
然而,即便大把预算花在“维稳”上,也没有带来销量和口碑的回升。这其实涉及一个更深层次的话题:长期的品牌建设和短期的销量提升,究竟孰轻孰重?近年来,一些企业“言必称流量”,大把预算都放在短视频网站和直播上,似乎流量就等同于销量,最后也被啪啪打脸。
汽车毕竟不是日用品,需要体验,需要场景,需要售后。因此,用户需要的不是激情四射的“买它买它买它”,而是建立品牌认知度、好感度和忠诚度。做好品牌和销量的平衡,是一个成熟车企的必修课。
任何时候,体系都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才是硬道理。
事实上,随着造车新势力的推波助澜,越来越多的品牌已经开始重视用户运营,学会与用户直接对话。虽然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但这是一个非常可喜的变化,也有利于一些恶意负面新闻的真相大白。
前几天,极氪汽车发布官方声明称,公司近期注意到“小胡说车”通过互联网平台制作发布系列视频,对极氪品牌进行恶意负面报道,误导公众。声明中,车主对于事件的整个过程进行了说明,以及该自媒体如何对内容进行选择性编辑和误导。“拒绝无良黑媒体带节奏、蹭热度,用法律武器坚决维护车主声誉。”
在这个案例中,如果没有车主现身说法,想必极氪汽车的声明是没有说服力的。
当然,人无完人,车无完车。特别是,随着“软件定义汽车”的发展,一些技术和产品还没有经过太长时间市场的检验,出现问题也在所难免,因此,理性对待出现的产品问题,对产品质量问题严格把关,给用户更好的解决方案,同时提升服务质量,才是根本。
明天,今年的“315”就成为过去了。但日子还要继续,今年整个产业链也还将面临各种各样可预见和不可预见的困难。我想,无论媒体还是企业,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进入良性循环,改变“劣币驱动良币”的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