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越 又作百粤、诸越。
古文中常泛指南方地区。
《过秦论》“南取百越之地”,《采草药》“诸越则桃李冬实”。
在先秦古籍中,对于东南地区的土著民族,常统称之为“越”。
如吕思勉先生所指出,“自江以南则曰越”。
在此广大区域内,实际上存在众多的部、族,各有种姓,故不同地区的土著又各有异名,或称“吴越”(苏南浙北一带)、或称“闽越”(福建一带)、或称“扬越”(江西湖南一带)、或称“南越”(广东一带)、或称“西瓯”(广西一带)、或称“骆越”(越南北部和广西南部一带),等等。
因此,“越”又称被称为“百越”。
百者,泛言其多。
越即粤,古代粤、越通用。
越与粤,古音读如Wut、Wat、Wet。
是古代江南土著呼“人”语音,越是“人”的意思。
百越的百是多数、约数,而不是确数。
百越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
夏朝称“于越”;商朝称“蛮越”或“南越”;周秦时期的“越”除专指“越国”外,亦同样是对南方诸族的泛称。
周朝称“扬越”、“荆越”;战国称“百越”。
《汉书·地理志》注引臣瓒曰:"自交趾至会稽七八千里,百越杂处,各有种姓”。
战国以前,《周礼:职方氏》中最早出现“七闽”名称。
闽即古代东南地区越族的名称。
许慎《说文解字》说:“闽,东南越,蛇种”。
《汉书 · 严朱吾丘主父徐严终王贾传》记载淮南王安谏伐闽越书说:“越非有城郭邑里也,处溪谷之间,篁竹之中”,“以地图察其山川要塞,相去不过寸数,而间独数百千里,阻险林丛弗能尽著。
”“夹以深林丛竹,水道上下击石,林中多蝮蛇猛兽。
”从这些记载来看,古代百越民族多聚邑结寨散居于山川要塞、深林丛竹之中,溪谷之间,而且数目众多。
《周礼,冬官考工记》又出现“吴、粤”名称。
《逸周书·王会解》又有“东越”、“欧人”、“于越”、“姑妹”、“且瓯”、“共人”、“海阳”、“苍梧”、“越区”、“桂国”、“损子”、“产里”、“九菌”等名称。
宋朝人罗泌的《路史》又具体解释了百越的族称有:“越常、骆越,瓯越、瓯皑,且瓯、西瓯,供人,目深、摧夫、禽人、苍吾、越区、桂国、损子、产里、海癸、九菌、 稽余、北带、仆句、区吴,是渭百越。
(参考黄现璠撰《试论百越和百濮的异同》、《壮族通史》 )希望对你有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