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恩斯的货币需求理论即流动性偏好理论。
1936年,凯恩斯在其《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中提出该理论。
所谓流动性偏好是指人们宁愿持有流动性高但不能生利的货币,而不愿持有其它能生利但不易变现的资产这样一种心理倾向。
这种流动性偏好实质上就是人们对货币的需求。
凯恩斯分析了人们货币需求的动机。
即①交易动机(Transaction Motives)。
是指个人或企业为了应付日常交易需要而产生的持有货币的需要。
交易动机的货币需求是收入的增函数;②预防动机(Precautionary Motives)。
又称谨慎动机。
是指为应付可能遇到的意外支出等而持有货币的动机。
它的产生主要是因为未来收入和支出的不确定性。
这部分货币需求也受收入水平的影响,故也是收入的增函数;③投机动机(Speculative Motives)。
是指人们根据对市场利率变化的预测,需要持有货币以便从中获利的动机。
这实际上是人们对闲置货币余额的需求,而不是对交易媒介的需求。
投机动机是现实利率的减函数,是预期利率的增函数。
于是,可将货币需求函数M分成两部分,满足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的货币需求M1和满足投机动机的货币需求M2。
若以Y表示收入,以i表示利率,则凯恩斯的货币需求函数为,M = M1 + M2 = L1(Y) + L2 (i ) = L(Y , i )。
凯恩斯货币需求理论的新颖之处在于,①强调了货币作为资产或价值贮藏的重要性,即货币并非仅是一种交易手段,它本身也有值得保有的价值;②当利率降低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就会变得无限大。
即著名的“流动性陷阱”。
流动性陷阱是指当利率降到某一低点后,货币需求对利率的敏感性变得无穷大,货币供给的增加已不可能使利率进一步下降。
这时,没有人会愿意持有债券或其它资产,每个人只愿意持有货币。
故按传统凯恩斯的观点,经济处于“流动性陷阱”时,货币政策失效,只有靠财政政策启动。
但是传统凯恩斯理论也有缺陷,即,①忽视利率对交易动机和预防动机货币需求的影响;②将人们的资产选择范围假定在货币与债券之间。
还可以介绍一下鲍莫尔模型和托宾的资产选择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