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人敌是谁(万人敌)

导读 通常所说的武功即拳术,兴于明末清初,如内家三拳。之前是不屑于此的,因为实战上阵重在刀枪,如日本剑道至今通行一般,方是王道正途。但清...

通常所说的武功即拳术,兴于明末清初,如内家三拳。

之前是不屑于此的,因为实战上阵重在刀枪,如日本剑道至今通行一般,方是王道正途。

但清初剧变,遗臣志士于拳术中潜隐,心怀故国,客观上提高了拳术的内在品味,使之不仅技击大进,且有养身修道之效。

至于武勇的效果,中华数千年,比较起来太难了,姑举一例,以下摘自《说剑从稿》: 《诗经•郑风•大叔于田》:“襢裼暴虎,献于公所。

”这是说郑庄公的弟弟太叔段打猎时,部下勇士空手搏虎,将它献给郑庄公。

毛《传》:“暴虎,空手以搏之。

”空手搏虎绝不是一般勇力所能胜任的,于是,“暴虎”便成了勇力超绝者的象征,成了一个常用词。

《尔雅•释训》云:“暴虎,徒搏也。

”晋代郭璞《注》云:“空手执也。

” “暴虎”一词的产生和引伸,自然免不了掺加进去文学成分,但“暴虎”一类斗兽活动,在我国历史上确实存在过,而且由于历时久远,竞逐渐演进成一门专门技能。

《孟子•尽心》载,晋国人冯妇,“善搏虎,卒为善士。

”据清儒焦循(星堂)《正义》,“善搏虎”是说他善于空手搏虎,因为具有超常的勇敢和技能,终于被推为“士”中之佼佼者——“善士”。

到汉代,还有人愿意学习这门充满了危险的技能。

《西京杂记》卷3载:“广陵王胥有勇力,常于别囿学格熊,后遂能空手搏之,莫不绝脰。

” 后来这位勇敢的贵族竟死予兽伤。

这种人兽相搏或人兽相斗(人持兵器)的场面,我们在汉画像石(砖)上多有所见。

汉代风靡一时的“角抵戏”,实际上就是模拟人兽相搏的一种“武舞”性质的舞蹈表演。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