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无病呻吟”,在日常语言中是一个贬义词,说的是虽然没有病却要发出呻吟之声,以博得人们的同情;在文学上,比喻没有真情实感而强做感慨的...
“无病呻吟”,在日常语言中是一个贬义词,说的是虽然没有病却要发出呻吟之声,以博得人们的同情;在文学上,比喻没有真情实感而强做感慨的言辞,意在吸引读者的眼球。
在生活中,“装病”固然不好;但在文学上,“装病”则有可说。
钱锺书先生在《中国文学小史序论》一文中说:“所谓不为‘无病呻吟’者即‘修辞立诚’之说也,窃以为惟其能无病呻吟,呻吟而使读者信以为有病,方为文艺之佳作耳。
文艺上之所谓‘病’,非可以诊断得;作者之真有病与否,读者无从知也,亦取决于呻吟之似有病与否而已。
故文艺之不足以取信于人者,非必作者之无病也,实由其不善于呻吟;非必‘诚’而后能使人信也,能使人信,则为诚矣。
”这就是说,从读者欣赏文学作品的角度看,无病可以呻吟,文学与生活判然有别。
这种大胆而新颖的言论,从未听中国人说过,相反,我们倒听说过胡适的“八不主义”,其六曰:“不做无病之呻吟。
”钱锺书先生70年以前的话,今天读来还觉得新鲜,有振聋发聩之感。
其实,钱锺书先生是一以贯之的,他在《谈艺录》和《管锥编》两书中对文如其人亦可非如其人剔抉甚详亦甚辩,让人不能不想到他的名言:“假如你吃了个鸡蛋觉得不错,又何必认识那下蛋的母鸡呢?”此言不止于风趣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