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棹歌兰溪棹歌① 戴叔伦(唐) 凉月如眉挂柳湾②,越中山色镜中看③。
兰溪三日桃花雨④,半夜鲤鱼来上滩。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戴叔伦(732~789),字幼公,一作次公,又作名融,字叔伦,润州金坛(今江苏金坛)人。
唐代诗人。
少年时跟随萧颖士学习,有才名,安史乱起,避乱江西鄱阳。
大历至建中年间,曾任河南转运留后、东阳县令、江西节度使幕府判官。
贞元二年辞官还乡,四年又被任命为容州刺史,故而后人称其为“戴容州”。
戴叔伦山水诗语意清丽,风调秀美。
[编辑本段]注释 ①兰溪:兰溪江,也称兰江,浙江富春江上游一支流。
在今浙江省兰溪县西南。
棹歌:渔民的歌,船家摇橹时唱的歌。
②柳湾:种着柳树的河湾。
③越中:古代东南沿海一带称为越。
④桃花雨:江南春天桃花开时下的雨。
[编辑本段]翻译 一弯娥眉月挂在柳湾的上空,月光清朗,凉爽宜人。
越中山色倒映在水平如镜的溪面上,煞是好看。
淅淅沥沥的春雨,下了三天,溪水猛涨,鱼群争抢新水,夜半人静之时纷纷涌上溪头浅滩。
兰溪,现为兰溪市(县级市),现代素有“小上海”之称,因其水运发达繁荣之故。
该诗中“越中山色镜中看”的“越”应解释为古越国地为妥。
该诗为唐代著名诗人戴叔伦途经兰江而作,不应泛指“东南沿海地区”。
古越国辖“十四州”为江浙赣一带。
李清照《题八咏楼》中写道“水通南国三千里,气压江城十四州”,说的就是离兰溪约四十华里的金华城。
[编辑本段]赏析 版本一: 首句"凉月如眉挂柳湾"是抬头仰望天空."凉月"二字,既写出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挂柳湾",使人想象到月挂捎头,光泻兰溪,细绦弄影,溪月相映增辉的情景.第二句"越中山色镜中看",是低头观看溪水,把兰溪山水写得极为飘逸迷人."镜",是喻溪水,并且暗示出月光的明洁,溪面的平静,水色的清澈.这里,诗人没有着意渲染疏星秀月,夹岸青山,只说了"镜中看"三字丰富的韵致恰恰就在这里.它启发读者去想象那幽雅的兰溪山色,在溪水的倒影中,摇曳生姿,朦胧而飘渺,使人如坠入仙境一般.淡淡的笔墨,描绘出一个多么美妙的艺术境界. 溪景诚然至美,然而对于泛舟溪上的渔人来说,最大的乐趣还在春潮渔汛:"兰溪三日桃花雨,半夜鲤鱼来上滩."鲫鲤之类的淡水鱼,极爱新水(雨水).逆流,一连三天的春雨,溪水猛涨,鱼群联翩而来."桃花雨"不仅明示季节,更见美景快情:春水盎盎,鱼抢新水,调皮地涌上溪头浅滩,拔鳍摆尾,啪啪蹦跳,看到这种情景,怎不使人从心底漾起欢乐之情! 这首诗,从头到尾没有写到"人",也没有写到"情",而读来却使人感到景中有人,景中有情.诗人将山水的明丽动人,月色的清爽皎洁,渔民的欣快欢畅,淋漓尽致地展现在明澈秀丽的花卷中,读后给人以如临其境的美感.从诗的结构看,前两句是静景,后两句是动景,结句尤为生动传神,一笔勾勒,使整个面画活了,使人感到美好的兰溪山水充满蓬勃生机,是全诗的最精彩的点睛之笔. 诗歌描写了春夜兰溪江边的山水景色和渔民捕鱼的心态。
前两句是写月光下的月、树、河湾和倒映在水中的山。
一个“凉”字,令人觉得春寒犹在,一个“镜”字,使人感到月夜的静寂。
诗句写得纤丽、秀气,出自文人笔下。
三、四两句给人的感觉则全然不同,像是引用了民间流传的物候语,朗朗上口,朴实无华,又令人置信地叙述一个事实:春雨一下,兰溪江的鱼就多起来了。
上下两联诗句文笔虽然不同,却也协调地组合了一幅春夜江边休闲式的捕鱼图。
赏析 版本二: 这是借“棹歌”为名的一首山水诗。
写的是雨后天晴的兰溪夜景。
因为接连下过三天雨,又是农历二、三月里,所以夜里渔夫身上是感到有些凉意的。
因为人感到凉,所以认为月亮也是凉的。
这是把触觉(凉是皮肤接触才能感觉到的)转移到视觉上去了。
感觉转移是常见现象,比如我们常说“歌声圆润”,“歌声”是耳朵才能听到的,“圆”是眼睛才能看到的,“润”(温润)是皮肤才能感觉到的。
现在各种感觉都给转移,沟通了。
钱钟书先生称它为“通感”,有人称它为“移觉”。
“凉月”就是用了通感的词语。
但“凉月”的“凉”字似乎还有“清幽”的意思。
打头儿就是“凉月”,把全诗笼在了一个十分清幽的境界里。
这首诗前两句写静态,后两句写动态。
静中有动,愈显静谧! [编辑本段]相关题目 (1) 结合全诗来看,首句在写“月”时加一“凉”字,有何意味? 答:“月”前加一“凉”字,既写出了月色的秀朗,又点出春雨过后凉爽宜人的气候。
(2)第二句说:“越中山色镜中看”,“镜”指什么?这样写表达出什么意蕴? 答:"镜"喻溪水.诗人这样写表达出月光皎洁,溪面平静,水色清澈的优美意蕴. (3) 简析这首诗的主要艺术特色。
答:本诗的主要艺术特色有两点:一是情景交融,二是动静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