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乐文化怎么读(礼乐文化)

导读 礼乐文化与人性的和谐   从根本上来讲,社会的和谐是人自身的和谐,而人自身的和谐,则是心性的和谐。人有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它是...

礼乐文化与人性的和谐   从根本上来讲,社会的和谐是人自身的和谐,而人自身的和谐,则是心性的和谐。

人有喜怒哀乐等“七情六欲”,它是不学而有,不教而能,是与生俱来的天性。

人是从动物进化来的,因而人性中不可避免地残留着动物的野性。

人的“七情六欲”受心理支配,一个没有教养的人,他的心理是不受理性支配的,因而表现为偏激或者怠惰,也就是通常说的“过”和“不及”。

过和不及,都会使人不能冷静应对客观事物,作出失去理智的判断,进而引发严重后果。

据媒体报道,当今社会的恶性刑事犯罪,有三分之二属于“激情犯罪”。

因此,如何化解人性中的动物野性,调谐心性,是构建和谐社会面临的重要课题之一。

  礼乐文化的重要作用之一,正是调节人的心性,所以《礼记·坊记》说:“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

”也就是说,礼的种种节文,是依据人情来制订的。

人不同于动物,人是万物之灵,人应该而且能够理性地把握好自己的情感,做到“乐而不淫,哀而不伤”,“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也就是儒家经典《中庸》说的喜怒哀乐之情能够“发而皆中节”,情绪的宣泄总是能够恰到好处,这无论是对于自身的健康,还是对于社会的和谐,都有很大益处。

  我们常说的“修养”,就是修身养性。

修身养性不是一句口号,不是说给他人听的,而是要通过践行“礼”———按照道德要求制订的一系列的行为规范,才能完成的。

道德是抽象的,但不是虚无的,它可以通过“礼”来体现。

孝亲睦邻、敬业乐群、尊师敬长、礼贤下士、温良谦恭、平和中正等的君子风范,人人都可以通过践行一个个礼节来学习,不断清除自身的动物野性,砥砺人之所以为人的高尚品性。

一个个礼节,就是一个个道德的元素。

“礼”的全部,就是道德的完整展示。

一个人每天践行“礼”,这个人就能人文日新;一个国家的人都在践行“礼”,才会有整个国家的人文日新。

近年,我们提出了“人文奥运”的目标,当然非常正确,但是如果不能在大众层面推行礼乐文化的教育,那么它就只能是一个广泛流传的口号而已,无补于我们的社会。

  这里需要提及的是乐教。

乐为心声,最能打动人。

但是世界上的乐曲纷繁无比,给予人的影响是不同的,甚至可以完全相反。

儒家认为,音乐有优劣、高下之分,只有情感纯正、节奏高雅、能够体现道德教化的乐曲才能称为“乐”,所以《乐记》说:“德音之谓乐。

”其他的只能称为“音”。

因此,树立健康人性的途径之一就是听雅乐。

中国传统的文人听音乐不是消遣,而是为了陶冶性情。

为此,儒家主张在大众层面推广高雅音乐。

音乐为民众所喜闻乐见,用高雅音乐可以“化”性,收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所以《孝经》说“移风易俗莫善于乐”,这是值得我们在构建和谐社会时借鉴的思想。

  礼乐文化对于人心性的和谐、提升人的境界、树立人的德性,都有积极的意义,所以《乐记》说:“仁近于乐,义近于礼。

”但是,必须提及的是,儒家并不排斥刑法的作用,而是以礼乐教化为先,以刑法为后,而以行政作为推行教化的手段,所以《乐记》说:“礼节民心,乐和民声,政以行之,刑以防之。

礼乐刑政,四达而不悖,则王道备矣。

”我们切不可偏执一端,不及其余。

  礼仪是文明民族的标志,任何进入文明时代的民族都有自己的礼仪。

中华素称礼仪之邦,礼乐思想尤其丰厚,这是我们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而不是沉重的历史包袱。

今天我们用“礼”来构建和谐社会,必须用传统礼仪,当然应该对它斟酌损益,使之与时俱进,但万万不可用西方礼仪来替代中华的民族礼仪,因为我们不是一个没有自己礼仪的民族。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