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姑娘为什么那么漂亮(东北姑娘)

导读 姑娘儿”是东北的一种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酸浆。 那年我在北京的康复医院住院。大嫂和姐姐要到北京来看 望我。提前...

姑娘儿”是东北的一种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酸浆。

那年我在北京的康复医院住院。

大嫂和姐姐要到北京来看 望我。

提前写信问我想吃老家的啥东西,好给我带来。

由于当 时正值金秋十月,我就说给我带点姑娘儿来吧。

“姑娘儿”(不是姑娘),是东北地区的特产的一种浆果。

品种很多, 但大体上分以下几种。

有最大的大紫姑娘儿,熟透 了的时候呈淡紫色,有沙果那样大。

很甜,但品质不是特别好, 不宜多食,吃多了会恶心。

还有一种野生的红姑娘儿,秋天成熟了以后,红红的皮, 像六角的“小灯笼”,里面是一颗红红的果子。

没熟的时候是 苦的,秋天熟了的时候是酸的,但是孩子们把它摘下来,穿成 串,挂在房檐儿下。

经过一两个月的“困熟”,里面的草酸等 杂酸,经过化学变化,转化成葡萄糖等,就会变得又酸又甜, 清爽可口,那可是那个贫困年代东北农村孩子们很好的零食。

初冬时节,姐姐摘下几颗,一边哄着弟弟,一边吃。

大人 们,为了让那“美味儿”尽量长时间的多吃几天,就会说,别 吃了,别吃了,吃多了看药着你们。

孩子们,就恋恋不舍的, 最后再吃一颗。

还有一种,也是最好的,就是黄姑娘儿。

这也是东北农村 家家必种的。

尤其有小姑娘的人家,一定是多年保留的“节目”。

因为,这黄姑娘儿是小姑娘们的最爱。

也许这就是为啥把这种 浆果叫做“姑娘儿”的真正原因吧(我没考证过)。

我家里那时有块小园子,每年春天种园子的时候,姐姐们 一定要种两垄姑娘儿。

小苗出土了,从丫丫里长出两片叶子, 就盼着一天天长大长高。

姐姐精心的侍弄,看着开花了,黄黄 的小花,孕育着金色的希望。

在期盼中终于结出了一盏盏绿色 的小灯笼。

姐姐们就摘下来这种还没成熟的青姑娘儿,把它在手里轻 轻的揉,直到揉得软软的,里面的瓤儿和外面的皮分离后,再 用细小的笤帚糜子,把里面的瓤子轻轻的拨出来。

形成一个中 空的皮囊。

女孩子们做这件事时是极其小心的。

要是不小心弄 破了,前功尽弃会很心疼的。

姐姐们把这个小东西叫姑娘儿皮儿。

对着那口儿,吹一口 气,把它吹鼓起来。

再小心的放在嘴里,让那口儿对着自己的 下嘴唇的内侧,轻轻的用上牙的前门齿把姑娘儿皮儿里的气体 挤出来。

就会发出“吱咕”,“吱咕”的声响。

姐姐们把这项 绝技称作“咬姑娘儿”那时的夏天,东北的小姑娘的嘴里总是 发出“吱吱咕咕”的声音。

就像现在的孩子们嚼的泡泡糖。

对于那个年代的女孩子,这种咬姑娘儿的游戏,似乎比起 吃姑娘儿的魅力更大。

谁家的姑娘儿先长大了,能咬姑娘儿玩 儿了,就会摘下来几个送给自己的闺中秘友。

以示友好。

那小 姑娘,就会如获至宝似的,十分珍爱舍不得呢。

等到秋天时,这种姑娘儿熟透了,就会变成黄黄的。

自己 从秧上掉下来,掉在垄沟儿里。

孩子们就天天到垄沟儿里找熟 透了的自己掉下来的黄姑娘解馋。

熟透了的姑娘儿很甜很甜。

而且那中寻寻觅觅的感觉,真是很好。

现在每到秋天,街上就 有卖姑娘儿的。

说实话,现在的黄姑娘儿,是新品种,个又大,又饱满, 吃起来口感也不错。

但是,就是缺少那种在垄沟儿里,自己动 手寻寻觅觅的感觉。

总是感到似乎有某种缺憾。

“姑娘儿”是东北的一种茄科多年生草本植物,学名酸浆。

多年生草本,高30—60厘米。

根状茎长,横走。

茎直立,节稍 膨大,无毛或有细软毛。

叶在下部的互生,在上部的假对生, 长卵形、宽卵形或菱状卵形,长4—10厘米,宽2-6厘米,顶 端渐尖,基部楔形,偏斜。

花单生于叶腋;花萼钟状,长约6 毫米,有短柔毛;花冠辐状,白色,直径约2厘米。

浆果球形, 径10—15毫米,熟时橙红色,有膨大宿存萼片包围,长3—4厘 米,直径2.5—3.5厘米。

花果期7—10月。

产连云港、推安、镇江、南京等地,常生于村边、路旁及 荒地;广布于全国各地。

根及全草药用,能清热、利咽、化痰、利尿;宿存的花萼 有清热解毒的功能。

果实中含少量生物硷,酸浆红色素;根 部含有酸浆根素。

9—10月果实成熟宿萼变橙红色时采收。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