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三藏圣教序碑(大唐三藏圣教序)

导读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显复载以含生。四时无形。潜寒暑以化物。是以窥天...

大唐三藏圣教序 太宗文皇帝制 弘福寺沙门怀仁集。

晋右将军王羲之书。

盖闻二仪有像。

显复载以含生。

四时无形。

潜寒暑以化物。

是以窥天鉴地。

庸愚皆识其端。

明阴洞阳。

贤哲罕穷其数。

然而。

天地苞乎阴阳,而易识者。

以其有像也。

阴阳处乎天地。

而难穷者。

以其无形也。

故知像显而微。

虽愚不或。

形谮莫覩。

在智者迷。

况乎佛道。

崇虚、乘幽,控寂。

弘济万品。

典御十方。

举威灵而无上。

抑神力而无下。

大之则弥于宇宙。

细之则摄于毫厘。

无灭无生。

历千劫而不古。

若隐若显。

运百福而长今。

妙道凝玄。

遵之莫知其际。

法流湛寂。

挹之则莫测其源。

故知蠢蠢凡愚。

区区庸鄙。

抆其旨趣。

能无疑或者焉。

然则大教之兴。

基乎西土。

腾汉庭而皎梦。

照东城而流慈。

昔者。

分形分迹之时。

言未驰而成化。

当常现常之世。

民仰德而知虚。

及乎晦影归真。

迁仪越世。

金容掩色。

不镜三千之光。

丽象开图。

空端四八之相。

于是微言广被。

拯含类于三途。

遗训遐宣。

导群生于十地。

然而真教难仰。

莫能一其旨归、曲学易遵。

耶正于焉。

分就所以空有之论。

或习俗而是非。

大小之乘。

乍谐时而隆替。

有玄奘法师者。

法门之领袖也。

幼怀贞敏。

早悟三空之心。

长契神情。

先苞四忍之行。

松风水月。

未是比其清华。

仙露明珠。

讵能方其朗润。

故以智通无累。

神测未形。

超六尘而迥出只千古而无对。

凝心内境。

悲正法之陵迟。

栖虑玄门。

慨深文之讹谬。

思欲分条。

抒理广彼前闻。

截伪存真。

开兹后学。

是以翘心净土。

法游西域。

乘危远迈。

杖(?)策孤证。

积雪晨飞。

途闻失地。

鹜砂夕起。

空外迷天。

万里山川。

拨云霞而进影。

百重寒暑。

蹑霜雨而前踪。

诚重劳轻求。

深弘达周。

游西宇十有七年。

穷历道邦。

询求正教。

双林八水。

味道餐风。

鹿菀鹫峰。

瞻奇仰异。

承至言于先圣。

受真教于上贤。

探赜妙门。

精穷奥业。

一乘五津之道。

驰骤于心田。

八藏三箧之文。

波涛于口海。

爰自所历之国。

总将三藏要文。

凡六百五十七部。

译布中夏。

宣扬胜业。

引慈云于西极。

注法雨于东垂。

圣教缺而复合。

苍生罪而还福。

湿火宅之干焰。

共拔迷途。

朗爰水之昏波。

同臻彼岸。

是知。

恶因业坠。

善以缘升。

今坠之端。

惟人所托。

壁未桂生高岭。

云露方得泫其花。

莲出渌波。

飞尘不能污其叶。

非莲性自洁。

而桂质本贞。

良田所附者高。

则微物不能累。

所凭者净。

则浊类不能沾。

夫以卉木无知。

犹资善而成善。

况乎。

人伦有识。

不缘庆而求庆。

方翼兹经流施。

将日月而无穷。

斯福遐敷与乾坤而永大。

朕才谢珪璋。

言惭博达。

至于内典。

尤所未闲。

昨制序文。

涂为鄙拙。

唯恐秽翰墨于金简。

标瓦砾于森林。

忽得来书。

谬承褒赞。

循躬省虑。

弥盖厚颜。

善不足称,空劳致谢。

皇帝在春宫述三藏。

圣记。

夫显扬正教,非智无以广其文。

崇阐微言。

非贤莫能定其旨。

盖真如圣教者。

诸法之玄宗。

众经之辄(足属)也。

综括宏远。

奥旨遐深。

极空有之精微。

体生减之机要。

词茂道旷。

寻之者不究其源。

文显义幽。

履之者莫测其际。

故知圣慈所被。

业无善而不臻。

妙化所敷。

缘无恶而不翦。

开法纲之纲纪。

弘六度之正教。

拯群有之涂炭。

启三藏之秘扃是以。

名无翼而长飞。

道无根而永固。

道名流庆。

历遂古而镇常。

赴感应身。

经尘劫而不朽。

晨钟夕梵。

交二音于鹫峰。

慧日法流。

转双轮于鹿菀。

排空宝盖。

接翔云而共飞。

庄野春林。

与天花而合彩。

伏惟皇帝陛下。

上玄资福。

垂拱而治八荒。

德被黔黎。

敛衽而朝万国。

恩加朽骨。

石室归贝叶之文。

泽其昆虫。

金匮流梵说之偈。

遂使阿(禾辱)达水。

通神旬之八川。

耆阇崛山。

接嵩华之翠岭。

窃以性德凝寂。

麋归心而不通。

智地玄奥。

感恳诚而遂显。

岂谓重昏之夜。

烛慧炬之光。

火宅之朝。

降法雨之泽。

于是百川异流。

同会于海。

万区分义。

总成乎实。

岂与汤武校其优劣。

尧舜比其圣德者哉。

玄奘法师者。

夙怀聪令。

立志夷简。

神清龆龀之年。

体拔浮华之世。

凝情定室。

匿迹幽巖。

栖息三禅。

巡游十地,超六尘之境。

独步迦维。

会一乘之旨。

随机化物。

以中华之无质。

寻印度之真文。

远涉恒河。

终期满字。

频登雪岭。

更获半珠。

问道法还。

十有七载。

备通释典。

利物为心。

以贞观十九年九月六日奉。

敕于弘福寺。

翻译圣教要文凡六百五十七部。

引大海之法流。

洗尘劳而不竭。

传智灯之长焰。

皎幽闇而恒明。

自非久值胜缘。

何以显扬斯旨。

所谓法相常住。

齐三光之明。

我皇福臻。

同二仪之固。

伏见御制。

众经论序。

照古腾今。

理含金石之声。

文抱风云之润。

治辄以轻尘足岳。

坠露添流。

略举大纲。

以为斯记。

治素无才学。

性不聪敏。

内典诸文。

殊未观览。

所作论序。

鄙拙尤繁。

忽见来书。

褒扬赞述。

抚躬自省。

惭悚交并。

劳师等远臻。

深以为愧。

贞观廿二年八月三日内府。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沙门玄奘奉诏譯 觀自在菩薩。

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

照見五蘊皆空。

度一切苦厄。

舍利子。

色不異空。

空不異色。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受想行識亦復如是。

舍利子。

是諸法空相。

不生不滅。

不垢不淨不增不減。

是故空中。

無色。

無受想行識。

無眼耳鼻舌身意。

無色聲香味觸法。

無眼界。

乃至無意識界。

無無明。

亦無無明盡。

乃至無老死。

亦無老死盡。

無苦集滅道。

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

菩提薩埵。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心無罣礙。

無罣礙故。

無有恐怖。

遠離顛倒夢想。

究竟涅槃。

三世諸佛。

依般若波羅蜜多故。

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故知般若波羅蜜多。

是大神咒。

是大明咒是無上咒。

是無等等咒。

能除一切苦。

真實不虛故。

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 揭帝揭帝 般羅揭帝 般羅僧揭帝 菩提僧莎訶 般若多心經 太子太傅尚书左仆射燕国公于志宁 中书令南阳县开国男来济 礼部尚书高阳县开国男许敬宗 守黄门侍郎兼左庶子薛元超 守中书侍郎兼右庶子李义府等奉 敕润色 咸亨三年十二月八日京城法侣建立 文林郎诸葛神力勒石 武骑尉朱静藏镌字。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