昭君墓为什么在呼和浩特发现(昭君墓)

导读 《谒昭君墓》作者: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译文:昭君墓从古到今就是一直存在的,昭君出...

《谒昭君墓》作者:董必武昭君自有千秋在,胡汉和亲识见高。

词客各摅胸臆懑,舞文弄墨总徒劳。

译文:昭君墓从古到今就是一直存在的,昭君出塞和亲的历史意义和历史地位是客观存在,是不以某些人的褒贬为转移的。

诗人们竞相抒发自己对昭君出塞的各种感受。

历来许多文人墨客都是白费功夫,他们并不真正理解昭君、正确评价昭君。

扩展资料:创作背景屹立在呼和浩特大黑河畔的昭君墓千百年来成了民族团结的象征。

1963年10月15日,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来内蒙古视察工作。

董老先参观南郊桃花人民公社时,满怀激情地写下了“蒙汉人同社,桃花艳一乡。

大田多黍稷,比屋养牛羊。

秋实今年好,冬耕早日忙。

黑河能供水,青冢尚留香。

依靠贫中下,物清积短长。

乘闲植嘉树,集体业蕃昌”的诗句。

在时任自治区副主席王再天的陪同下,董老一行又去拜谒了昭君墓。

青冢拥黛、草木葱郁、秋阳普照、和风送爽。

董老精神饱满兴致勃勃地参观了这一塞外胜境。

他极感兴趣的是陈列于墓周的历代碑刻,在其周围流连徘徊,深情专注地反复观赏诵读。

免责声明:本文由用户上传,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